会员登录
行业资讯

北大教授警告:AI正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

发布日期:2025-11-04 浏览量:55


最近,北京大学一位长期研究数字经济的教授在学术论坛上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观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非但没有缩小社会差距,反而正在创造一条新的"数字鸿沟"。


这个说法乍听起来有些反常识。毕竟,很多人都在说AI会让技术更普惠,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科技红利。但仔细想想,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会用和不会用,差距越拉越大


我身边就有个真实的例子。同事老张今年五十多岁,前两年刚学会用智能手机。现在各种政务、医疗服务都搬到了线上,他每次都要找年轻人帮忙。最近单位开始推广用AI工具写报告、做数据分析,他彻底懵了。而隔壁工位的小王,每天用ChatGPT整理资料、生成方案,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几倍。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孩子,可能连稳定的网络都没有,更别提接触最新的AI学习工具。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在用AI辅导功课、练习外语,甚至学编程了。起跑线的差距,正在被技术无形中拉大。


技术门槛比想象中高


很多AI工具虽然说是"人人可用",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你得知道怎么提问,怎么调整参数,怎么判断AI给出的答案是否靠谱。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字素养和判断能力。


更现实的问题是成本。高性能的AI工具往往需要付费订阅,动辄每月几十上百块。对于收入有限的家庭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免费版本功能受限,用起来体验差很多。结果就是,有钱人能享受更好的AI服务,穷人只能用基础功能。


教育资源的分化


北大这位教授特别提到了教育领域的问题。现在一些培训机构已经开始教孩子如何使用AI工具学习,如何用AI辅助做项目。这些课程收费不菲,只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才负担得起。


而在偏远地区的学校,老师自己都还没搞明白AI是怎么回事,更谈不上教学生了。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竞争力。


职场里的新挑战


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也在加剧分化。掌握AI工具的白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价值水涨船高。但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技能单一的工作者,面临着被AI取代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这些被冲击的群体往往缺乏转型的能力和资源。他们可能没时间学习新技能,也没钱报培训班,只能眼睁睁看着工作机会越来越少。


我们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无解的。政府可以推动AI教育的普及,在公立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社区可以组织免费的AI技能培训,帮助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科技公司也有责任。除了开发高端产品赚钱,也应该提供更多免费或低价的基础服务,让技术真正惠及大众。一些企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值得鼓励。


个人层面,我们也要保持学习的意愿。技术在变,社会在变,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好在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资源,只要愿意花时间,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


写在最后


AI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它不会自动消除不平等,反而可能放大现有的社会差距。北大教授的这个警告,提醒我们不能对技术盲目乐观,而要正视它带来的挑战。


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让更多人能够公平地接触和使用AI技术,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技术进步不应该让一部分人越来越强,而让另一部分人越来越弱。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



上一篇:企业为什么必须入局AI自动化?5大核心理由

下一篇:90后程序员用AI克隆自己:24小时在线回复客户消息

携手打造AI创新生态,共创行业未来
  • 扫一扫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