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行业资讯

90后程序员用AI克隆自己:24小时在线回复客户消息

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量:53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案例,一位90后程序员小王(化名)因为受不了客户半夜发消息的困扰,竟然用AI技术"克隆"了一个数字版的自己,专门用来回复客户咨询。这事儿一经曝光,立马在程序员圈子里炸了锅。


ChMkLGQZoEiIAjZLAAUpsf-W-ecAAOA8AM8AXcABSnJ860.png


被客户消息"逼疯"的程序员


小王做自由职业开发已经三年了,手里同时维护着十几个客户的项目。按理说收入还不错,但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客户消息不分白天黑夜。


"有时候凌晨两点,客户突然问你某个功能怎么用;早上六点,又有人问Bug修好了没有。"小王说,"最夸张的一次,我刚睡着半小时,就被消息震醒,问的还是使用手册里写得明明白白的问题。"


长期的睡眠不足让他效率越来越低,白天本该用来写代码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回复各种重复性的问题。他算了一笔账,每天至少有3-4个小时耗在回复消息上,而这些问题里,至少70%都是重复的。


一个大胆的想法


今年5月,小王接触到一些大语言模型的API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训练一个AI来模仿自己的说话方式,帮忙回复那些常见问题?


说干就干。他先整理了过去两年的聊天记录,把自己回复客户的消息、处理问题的方式、说话的习惯都提取出来。然后用这些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微调,让AI学会他的沟通风格。


"刚开始效果不太好,AI回复得太官方,一看就不是我的语气。"小王回忆道,"后来我专门训练了它模仿我的口头禅,比如'这个简单'、'稍等我看看'这类话,慢慢就像了。"


24小时"在线"的数字分身


经过两个月的调试,这个AI助手基本能应付80%的常规咨询了。小王给它设置了几个规则:


遇到技术文档里有的问题,直接引用文档回答;对于Bug报告,先收集详细信息,然后做初步判断;如果是超出能力范围的复杂问题,会明确告诉客户"这个我需要仔细看看,明天回复你"。


最关键的是,小王还给AI加了点"人性化"设计。比如晚上11点后,AI会主动说"现在比较晚了,明天详细跟你说";周末的时候,回复速度会故意放慢一些,模拟休息状态。


"不能让客户觉得我真的24小时都在,那样他们会更肆无忌惮。"小王笑着说。


意外的收获


使用AI助手三个月后,小王发现变化不止是睡眠质量提升了。


客户满意度反而提高了。以前因为忙,他可能要几个小时才回复消息,现在AI能在几分钟内给出答复。虽然复杂问题还是要他本人处理,但客户至少感觉到"被重视了"。


工作效率也明显上升。省下来的时间让他可以专注写代码,接项目的数量比之前多了30%,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更有趣的是,通过分析AI的对话记录,他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某个功能的使用说明写得太复杂,导致很多客户反复问同样的问题。发现后改进文档,咨询量立马下降了。


这样做有争议吗?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有人说这是欺骗客户,毕竟客户以为自己在跟真人对话。


对此小王的态度是:"我没有隐瞒,如果客户问起,我会直接说有AI辅助。而且AI只处理常规问题,重要的事情还是我亲自回。这跟公司用客服机器人没什么本质区别。"


也有同行表示羡慕,想学着做一个。不过小王提醒,这套系统需要持续优化,每周他都要检查AI的对话记录,把不合适的回复标注出来,防止出现误导客户的情况。


未来会怎样?


这个案例其实折射出一个更大的趋势:AI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不是取代人,而是帮人处理那些重复性的、消耗精力但价值不高的工作。


小王说他接下来还想继续完善这个系统,比如加入语音识别,让AI能接电话;或者训练它学会项目管理,帮忙跟进进度。


"说到底,我们程序员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写代码,而不是24小时待命回复消息。"小王总结道,"用技术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不知道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也整一个AI分身?



上一篇:北大教授警告:AI正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

下一篇:AI垃圾分拣机器人:回收效率是人工的10倍

携手打造AI创新生态,共创行业未来
  • 扫一扫添加客服